亚洲经济动态(韩国)总第五十期20250317

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高级咨询专家供稿
一、疫情后韩国经济内部因素影响大于外部。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指出,新冠疫情结束后,全球性因素对韩国经济的影响降低,韩内部固有的经济结构影响力反而加大。这意味着疫情后韩国经济对全球性经济冲击的敏感度降低,而内生发展动力更显重要。因此在制定经济政策时,需两者兼顾。报告预测,美国关税政策则将大幅改善韩国医疗、办公用品,电子、电器、通信设备和汽车产业的经贸条件。二、"中国制造"、"中国智造" 升级韩国产业竞争承压加剧。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半导体、二次电池等领域迅速崛起,威胁韩国的传统优势产业。韩国的钢铁、石化等支柱行业也受到冲击,可能面临产业重组。在韩国12大主要产业中,全球竞争力较高的目前仅有造船、显示器、家电三大领域,汽车、半导体、钢铁、化学等主力出口产业竞争力仅属“中等”,机器人、生物医疗、3D打印等产业更是处于“较低”水平。韩国制造业具备一定竞争力,但在研发、设计、供应链等关键环节较为落后。中国政府推动半导体国产化进程,目前NAND闪存技术已接近韩国,高密度存储、AI芯片、功率半导体等领域甚至领先。系统半导体无晶圆厂方面,中国企业数量已达3500家,是韩国的15倍。二次电池方面,中国的技术、设备、材料等环节已实现近90%的国产化。中国已开发出半固态电池并实现商业化。三、韩财政部称内需复苏迟缓 就业形势仍严峻。企划财政部发布《最新经济动向》,研判受国内经济利空因素叠加外部不确定性的影响,韩国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近期消费、建设投资等内需复苏势头迟缓,就业形势持续严峻。内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大导致消费信心萎缩,加重经济下行压力。在地缘政治风险犹存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加征关税政策落地,全球贸易环境面临更大不确定性。制造业就业人数连续七个月减少。15岁至29岁就业人数降幅则达到2021年1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四、韩半导体技术几乎全部落后于中国。韩国科技评估与规划研究院发布报告指出,韩国绝大多数的半导体技术已经被中国赶超。截至去年,韩国所有半导体领域的基础力量均落后于中国。若将技术最先进国家的水平设为100%,韩国在高集成度、低阻抗存储芯片技术领域为90.9%,低于中国(94.1%)位居第二;在高性能、低功耗的人工智能芯片领域,韩国(84.1%)仍不及中国(88.3%)。在功率半导体方面,韩国为67.5%,中国高达79.8%;新一代高性能传感技术方面,韩中两国分别为81.3%和83.9%;半导体先进封装技术方面,两国均为74.2%。报告还指出,韩国虽在制造工艺和量产方面领先中国,但在基础技术和设计领域落后。日本和中国的崛起、美国的制裁、东南亚市场增长等因素给产业带来了不确定性。五、中国主力电视机品牌出货量份额首超韩国。以去年为准,中国电视机品牌的TCL、海信、小米的合计出货量在全球市场所占份额为31.3%,首次超过三星电子和LG电子(28.4%)。中国电视厂商的出货量份额2020年为24.4%,之后逐年上升,去年突破30%。从2020年到2024年,韩国(三星、LG)与中国品牌(TCL、海信)的销售额份额差距从48.4%对13.5%缩小至44.4%对22.9%。六、仁川市政府2月下旬同天津市签署谅解备忘录(MOU),致力于加强仁川经济自由区和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经济合作。根据此次签署的谅解备忘录,两座城市将在生物和医疗招商引资、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等各种经济和投资领域开展合作。七、韩央行下调2025年经济增长预期至1.5%。韩国银行将2025年韩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预期从去年11月提出的1.9%下调为1.5%。央行下调经济增长预期的主因是去年年底发生的紧急戒严事件导致政治不确定性增加,也包含特朗普政府对贸易伙伴加征关税可能给韩方带来的影响。八、韩去年人均国民总收入3.66万美元高于日本。数据显示,韩国2024年人均国民总收入(GNI)为3.6624万美元,同比增长1.2%,高于日本。韩国人均GNI于2014年(3.0798万美元)突破3万美元后,2021年达到3.7898万美元,2022年下降。去年人均GNI增幅微小主要受到韩元贬值的影响。央行方面表示,韩国人均GNI连续两年高于日本(超3.45万美元)和台湾(3.5188万美元)。在总人口超过5000万的国家中,韩国人均GNI规模仅次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九、韩政府拟设立2500亿元规模基金扶持先进产业。韩政府决定设立最大50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496亿元)规模的五年期“尖端战略产业基金”,助力半导体、电池、人工智能等先进产业发展。基金的扶持对象是构成先进战略产业和国家战略技术生态体系的各类企业,包括芯片、二次电池、显示器、生物、军工、机器人、疫苗、氢能、未来汽车、AI等。十、美商务部决定对韩国加工中国产材料后出口的铝制电线电缆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税率分别为52.79%和33.44%。美商务部认为,原产于中国的铝制电线电缆以绕道第三国的方式进入美国,并从2023年10月起对韩国、越南、柬埔寨、泰国企业开展调查,最终对自韩国和越南进口产品采取上述措施。十一、产业通商资源部贸易委员会表示,决定对原产于中国和日本的热轧碳素钢板、热轧合金钢板进行反倾销调查。预备调查结果最早将于6月出炉。去年前11个月,韩国热轧钢板进口量约为343万吨,其中中国产和日本产分别为153万吨和177万吨,在总进口量中占比达96.2%。行业普遍认为,中国、日本产热轧钢板在韩销售价格低于韩国产10~30%左右。十二、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去年在华业绩迅猛提升。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去年依托中国《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相关举措,在华销售额实现大幅增长。三星电子去年对华出口额同比增加53.9%,为64.9275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241亿元),超过对美出口额(61.3533万亿韩元)。三星对华出口额中,芯片销售占绝大部分。三星在西安的闪存芯片(NAND)工厂(销售额11万亿韩元,营业利润1.1万亿韩元),在上海的半导体销售分公司去年也取得了不俗业绩,销售额大幅提升。SK海力士无锡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工厂去年转亏为盈,营业利润(5985亿韩元)可观;无锡半导体销售分公司去年销售额(13.0104万亿韩元)和净利润(1432亿韩元)分别同比大增64.3%和65.4%。十三、韩国2024年汽车产量排名退居全球第7。受内需低迷影响,2024年韩国汽车产量同比减少2.7%,为413万辆,排名退居全球第7。其中,出口量同比增加0.6%,本土销量同比减少6.5%,为163.5万辆,创2013年以来的最低纪录。中国、美国、日本、印度、德国和墨西哥已赶超韩国。有关报告指出,韩国本土需求有限、全球竞争加剧等因素威胁韩国汽车产业。由于本土市场的汽车潜在需求低迷,即使今年需求呈现恢复势头,其推高产量的效果不会很明显。加上,中国企业全球市占率扩大、美国政府拟征收关税等利空因素恐将导致韩国汽车出口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