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三国首次就碳定价机制展开研讨 探求合作共赢


中国网9月18日讯(记者吴琼静)“首届中日韩碳定价机制研讨会”于近日在清华大学举行,来自清华大学、日本地球环境战略研究机关、韩国温室气体综合信息中心等机构的中日韩三方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围绕三国碳定价机制及未来合作的路线图展开研讨。

碳价机制,顾名思义,即给碳排放进行定价,相当于是将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破坏或损失进行经济生产成本的核算,将此转移给污染责任方且有能力减排的相关方。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途径,正受到人们的更多关注。目前,全世界约有40个国家已实施或计划实施碳价机制,如排放交易制度和碳税等。

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何建坤在发言中指出,碳价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在减排方面的雄心和力度,通过调整配额的分配,不但可以加大减排的力度,在碳价的激励下,形成长期稳定可预见的碳价趋势,有助于推进社会和企业进行低碳方面的投资,从而可以使全社会的减排成本最小化。

在分享各国在碳定价机制的探索经验时,日本环境省官房审议官森下哲介绍说,日本目前开展碳排放交易制度和征收碳税两种方式并行,并由第三方进行核查和认证, 以碳定价机制为契机,将气候变暖对策和老龄化对策以及振兴地方经济相结合,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

韩国企划财政部未来经济战略局局长白龙天介绍称,韩国从2012起与日本实施了类似的排放权交易制度,通过目标管理的方式预先分配排放额度,对五大领域的23个行业进行调控。

自2014年起,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湖北等省市成为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先后推出了十多种碳金融产品,而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将于2017年全面启动。北京市碳市场建设专家张玉梅博士在研讨会上介绍说,北京碳排放交易市场2013年正式启动,并完善了报告制度、第三方核查制度、配额管理交易、履约清算、行政处罚制度等相关制度进行支撑。通过几年的发展,从当初的400多家,扩容到了2015年的900多家,企业的履约率高达99%。

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何建坤表示,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促进中国国内碳市场机制的发展和低碳发展转型的各项工作,和日本、韩国共同探讨亚洲如何来进行碳价方面的合作,共同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通过中日韩三方的合作、实现共赢,为全球的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相应的贡献。

日本上智大学地球环境学研究科冈崎雄太副教授在接受中国网记者专访时表示,这是中日韩三国首次进行碳定价机制的相关研讨,三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将各自的经验进行分享和探讨,是非常有益的事,这不仅对解决亚洲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也对解决全球环境变暖问题大有裨益,在具体如何优化能源结构、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加大绿色金融的作用等方面,中日韩三国将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http://www.china.com.cn/news/world/2016-09/18/content_393207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