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友好的根基在民间 3000日本人同时访华不一般


 3000日本人同时访华,又走进了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天安门广场和人民大会堂,并且受到中国最高领导人接见,这样的接待规格这样的盛大场面,恍惚又回到1984年,胡耀邦任总书记、胡锦涛任团中央书记时邀请日本3000青年访华时的盛况。

                       

    5月23日下午3000日本人和500中国人齐聚人民大会堂,现场如同一年一度的“两会”召开,洋溢着罕有的喜庆氛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莅会场,发表了一番热情洋溢的讲话:

    “2000多年前,中国的大思想家孔子就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3000多位日本各界人士自远方来,齐聚北京人民大会堂,同中方一道举办中日友好交流大会。这是近年来两国民间交往的一件盛事,也让我们感到十分高兴。”

    “2009年,我访问日本时,到访了北九州等地,直接体会到了两国人民割舍不断的文化渊源和历史联系。近代以后,由于日本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中日两国经历了一段惨痛历史,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邻居可以选择,邻国不能选择。'德不孤,必有邻。'只要中日两国人民真诚友好、以德为邻,就一定能实现世代友好。中日两国都是亚洲和世界的重要国家,两国人民勤劳、善良、富有智慧。中日和平、友好、合作,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当年,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侵略罪行不容掩盖,历史真相不容歪曲。对任何企图歪曲美化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历史的言行,中国人民和亚洲受害国人民不答应,相信有正义和良知的日本人民也不会答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牢记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不忘战争,是为了维护和平。”

    “中日友好的根基在民间,中日关系前途掌握在两国人民手里。越是两国关系发展不顺时,越需要两国各界人士积极作为,越需要双方加强民间交流,为两国关系改善发展创造条件和环境。'青年兴则国家兴。'今天在座有不少青年朋友。中国政府支持两国民间交流,鼓励两国各界人士特别是年轻一代踊跃投身中日友好事业,在交流合作中增进理解、建立互信、发展友谊。”

    当访华团团长二阶俊博当着3500余名中日人士拿出安倍首相写给习近平主席的亲笔信后,习主席对二阶俊博说:“我和安倍首相已经举行过2次会谈。只要切实推进两国的战略互惠关系,中日关系就会有好的发展。请向安倍首相转达我的问候。”

    日本3000人浩浩荡荡访华,预示着中日关系有望打破持续多年的僵局,或者至少恢复到过去“政冷经热”的状态,中国更善于利用日本民间的力量,来倒逼日本政客,在对中政策上,顾及中国的感受。也意味着中日关系有望发生重大转折,中日两国长期冷战对峙,不仅有损两国的政经利益民间交流,而且也不利于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表面上看,中日关系紧张日本要负主要责任,但实际上,两国关系紧张的原因相当复杂。这些原因既有历史“世仇”,也包括两国经济与国力竞争的此消彼长,失落的日本面对崛起的中国,双方民间长期积累的怨恨、不满甚至是敌视情绪导致中日关系持续紧张。

    日本在二战后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看来,远远称不上是“友好邻邦”。特别是看着抗日剧长大的一代人,在集体记忆中,日本是与中国有世仇的国家。有“世仇”的国家一旦发生有关国家尊严、领土争端、经济利益方面的博弈,无论是当政者还是民间都会在某种程度上被舆论和民意缠绕,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说各话,很难找到基本的共识。

    40多年前,日本政客突破国内外各种阻力和历史恩怨,在北京与毛泽东、周恩来握手言和,拉开了中日友好关系的帷幕。40多年来,无论中日政局如何动荡,中日友好关系的大格局并没有完全发生改变,民间社会的反日情绪也是舆论在特定时期渲染的结果。中日关系也是政客手里的一张纸牌,什么时候巧打这张牌,政客们一直拿捏得恰到好处,并没有完全失控。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中国长期受到西方的封锁和外交孤立,日本则频频向中国示好,早就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89年中国再次陷入西方的制裁与孤立,日本又是第一个向中国伸出橄榄枝的经济发达国家,且突破性地促成了日本天皇访问中国,这是日本天皇第一次被允许访问他曾下令侵占过的国家。

    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中日友好关系一直如火如荼,日本是工业大国中对中国援助最多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对中国的经济援助总额达2500亿人民币,这些价值不菲的援助资金,主要用于中国环保、人才培养以及早期的铁路、城市基础设施等公共建设领域,为中国经济发展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日本不象一些西方国家,常常利用中国的人权、民主以及政治制度大做文章,日本政客走的是一条典型的务实外交路线。近年来中日关系变得紧张,在许多日本人看来,是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制造正追赶日本甚至可以与日本正面竞争,中国不再需要日本。而许多中国人认为,日本与中国有世代之仇,中国强大之日,就是报仇之时,因而反日情绪很容易被舆论挑动起来。

    回看历史,不难发现,每当中日官方关系趋冷,民间力量就相对活跃,起到了抑制两国关系进一步紧张的作用。中日关系“经热政冷”问题,在上世纪60年代也曾长期存在。当时围绕着承认中国问题,中日交锋的焦点就是“政经分离”和“政经不可分”。而中日加强民间交往,抑制了日本国内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势力,使中日关系不仅在经济上“热”起来,而且为政治上的“冷”解了套。

http://military.china.com/critical3/27/20150525/19736395_all.html